(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 张伟萍(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 2021春季班学员) 第一次在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的高阶课程上听李正源老师的咨询综合技术课,非常的惊喜。 课堂上他说的一句话“技术重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咨询师个人特质。”击中了我 。 李正源简单心理Uni
「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讲师
「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高阶理论学习阶段的授课老师,主要负责综合技术版块教学, 除此之外,他还是中国台湾清华大学心咨系(所)兼任助理教,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督导师。 老师30年丰富的咨询经验结合理论在风趣温和的氛围下娓娓道来,仿佛一名近在身旁的长辈在给我传经送宝,让我倍感温暖。每次总感觉时间过得太快,意犹未尽。 在四次的直播研讨课里,李老师结合自身咨询实践把深奥幽深的心理学技术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我看到了一个活在当下,内外一如,因为懂得而慈悲,真诚又真实的咨询师的风范,不由心向往之 。 在跟李老师的学习过程中,我也是感触颇多。 图/《讲台深处》 咨询师要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道、手中有术 李老师说他的理论取向是关系,他注重人际历程中的心理治疗。他认为来访者的心理困扰很多时候来自于关系不顺畅造成的,所以他非常注重此时此刻的关系,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则是有效工作的基础。 在将近三年的咨询实践中,我也切身感受到 咨访关系是互动下的相互成就,是咨询师理解来访者的好抓手 。 扫码领券领取「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2000元优惠券
并 了解更多课程设置
李老师在课堂上就咨询可能遇到的议题,通过即时化技术进行场面架构,加强工作联盟的示范,让我看到了关系取向的历程观,温柔而坚定的界限设立,亲密自主而平等的对话。图/pexels
无论是对问题的探询询问或重新诠释,还是不僵化的弹性的因应来访者的策略,无一不在展现着咨询师的尊重理解、人性关怀。 记得南希前辈说过“了解患者远比掌握某种治疗技术更为重要;只有了解患者的个体主观性,才能选择适宜于TA的治疗;采用何种技术应取决于患者的人格及困扰而非治疗师的个人好恶。”这些金玉良言的践行,我在李老师身上看到了很好的示范。 他眼中有人(来访者),心中有道(慈悲),手中有术(关系取向的理论技术)。 我想这就是一名咨询师的职业操守,让这份职业有了意义与美好。 诚恳真实做自己,内外一如的咨询师是稳定而有温度的 李老师说“诚诚恳恳做你自己:说实话,带着温度。”初听,以为做自己,说实话不难呀! 可是一想到要有温度又觉得没那么容易,甚至是挺难的,尤其是对于我们新手咨询师来说。 我们很容易陷入表现焦虑,太急于把自己知道的抛出来,太想帮助来访者了,太想见到效果,往往欲速则不达。图/pexels
有时候实话是残酷的,伤人的。咨询师不压抑自己,又能接受别人的不同意,并且依然是稳定的、温和的、容纳的,这就太考验咨询师了。 意味着咨询师要对自己很清晰,能听取批判的声音反对的声音,同时又能够求同存异,能与自己内在和谐相处 。 咨询师和自己内在和好了,自然能与他人内在和好。 咨询是以来访者为中心,以来访者的福祉为最高标准。 我们要放下自己,眼中有来访,兼顾周围环境,把责任与主导权归还给来访者,请来访来引领我们,我们才能走近来访的内心世界,才有机会读懂他们。 咨询师既表达感受又有恰到好处的干预,又能够共情到来访,给予修正性的经验,此时此刻的咨询师才是诚诚恳恳的,表达的也才是带着温度的实话。 老师在讲解工作联盟建立时,示范了如何评估来访需要工作的地方并且灌注希望,让我印象很深刻。 图/《热血教师》 回想起,我每次与来访的共同合作,一起去探索他内心的幽深细微之处的情绪种种,去感受在咨询室里呈现的人际互动模式,均在考验着我的人格稳定性与对技术理论的涵容与内化。 我需要在理论架构里理解来访发生了什么? 此刻的TA有什么感受,把我当成了TA的哪一个重要客体? TA内在的关系模式是如何影响着他现在的人际关系的? 我们之间的互动又在呈现着什么? 我又有什么感受? 我的这些感受是被来访的移情唤起的,还是来自于我个人的议题? 当我去体会、觉察与区分咨询室里发生的移情与反移情,去看到来访各种痛苦, 让我更加清晰方向,更有力量去陪伴来访一起经历,一起去面对。 我为来访的成长喜悦,会在被来访质疑时受挫,会被负性移情所攻击而委屈,也会在咨询里犯错而懊恼……我在理论框架指导下想方设法促使来访反思与成长。 来访是TA问题的专家,我也需要时时觉察我的干预恰当与否,当我去和来访核对验证时发现我做错了,我也在学习面对自己的无能,勇敢真诚去道歉,及时纠错。 我和来访者一起在这段关系里沉浮,我也在和来访一起反思,成长…… 一路走来,我发现在每一段咨询关系里, 我和来访都是彼此陪伴,相互成就 ,不知不觉,我也更加贴近真实的自己。 李老师说咨询师要善于鼓励来访,将来访的问题正常化,并且和来访一起庆祝微小的成长和进步,和他一起找到资源和信心。图/pexels
在第二节课中,李老师说“任何东西过犹不及,你真实真诚就会好。不要担心你的不足或不懂,也许会成为来访被安抚的资源。”一下子抚慰到了我作为新手咨询师的焦虑与咨询中低效能的受挫感。 内外一如,真实诚恳而稳定的咨询师本身就是资源,就是在给来访修正性经验的体验。 每次课,李老师对答疑环节的处理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聊天框上的提问还是提问区的问题,李老师都会逐一回答,并且会询问提问的同学是否得到了解答,细节里藏着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细致体贴、真诚温和的关怀。 那一刻,我想提问的同学想必会有被看见,被正视,被尊重的感觉。 在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完全内化所学后的知行合一,温暖而抱持,温和而有力量。 图/《地球上的星星》 来访者是他自己问题的专家,咨询师是咨询结构的专家 理论必须与实践结合,才能帮助我们新手咨询师感受到自己究竟在理论技术上掌握了多少 , 在理解与贴近来访者上做到了多少,是否能够敏锐地觉察到咨询中的恰当与不足,从而及时修正。 李老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实操演练环节,让我获益良多的同时心有戚戚然。 扫码领券领取「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2000元优惠券
并 了解更多课程设置
在第二节课中,老师邀请同学们分组演练他提供的案例,思考以下几点: 1.个案概念化 2.还要收集哪些资料 3.想象自己是来访,咨询师响应时会有什么感受,咨询师沉默时来访又有什么感受? 4.你是咨询师如何共情来访? 当我进入角色去经验时,才发现理解他人并不容易。 人性是浩瀚的,我们需要对来访者有耐心,来访者是他问题的专家,我们要学会聆听,共情而不评判 。 我们也需要对自己有耐心,不要急着想去拯救来访者,需要聚焦于交流中的特殊事件,观察来访者实时的个人反应,让双方都有所卷入。 而我有太多僵化的思维以及固定的认知在影响着我们。无论是去共情还是随时随地跟随来访,或是场面架构,都是不容易的。 图/pexels 没有绝对真理与标准答案,我要在当时当下对来访者观察,找到即时化技术的线索,让沟通变成双向,觉察我自己的感受…… 所有这些都在考验着我。 尤其是做到接纳负面感受,用自己的感受确定该如何与当事人共鸣或对当事人进行回馈,通过自己的反应了解其他人对来访者可能的反应,感觉更难。 在咨询室里,我和来访者既互为主体性,又是来访者可以使用的工具,还要是来访者可以学习的榜样, 我要为来访者提供一个示范,让他们知道如何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 我要观察来访者习惯的逻辑,一开始就要展示专业与力量,还要守住边界。 如果咨询师是稳定的,接纳自己的,思维清晰的同时又是去个人化的,那么此时的咨询师才是结构的专家。 我对来访要包容,但不是纵容。咨询的结构是边界,李老师说不要轻易打破边界,如果打破边界,那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关系,更好的成就,我需要帮助来访者愿意做一些事情,而不是把责任给咨询师,否则效果都不会太好。 听罢,不由心有戚戚然。我想起了课堂上学习的Reframing技术,以正向的意图,重新诠释原本的解读,进而改变对其的认知、感受或信念,也许在来访者要打破设置的时候,此技术的运用将能提供有效的帮助。 图/pexels 咨询师要不断锤炼有理论支撑的主观性 实操演练环节,让我再一次经验到人性是浩瀚的, 我们想要理解来访者,我们先要有推己及人的能力。 治疗师若没有个案概念化与治疗焦点的话,就没有机会为来访者带来更持久、更重大的改变。 我们仅仅是提供温暖、尊重与允许的空间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清晰的治疗方向,要聚焦内在,清楚地觉察治疗焦点,澄清问题所在,问题如何发展,以及需要做什么来改变它。 要做到个案概念化,咨询师就要先了解自己,对理论了然于胸。 图/pexels 无论是哪种理论取向,我们都要学习如何脉络化去理解来访者的问题,厘清主线,拼成整图。 也就是说我们整合出属于自己的理论架构,就能够因应来访者的需要来选择适用的理论。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李老师在课堂上说的 “你喜欢的理论取向不代表你能做得出来,活在那个状态里,你要去经验。多找同温层,多经历风花雪月,让自己活得开心自在很重要。 ” 想想,是呀!咨询师活在当下,轻松自在的状态就给咨询营造了温暖抱持的氛围。我们自己是轻松自在的,就能更好地真实真诚地陪伴来访者面对困境,建立良好的工作联盟。 而咨询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与来访者的信任的工作联盟基础之上的。 心理咨询不可避免会触及自身的一些深刻的议题甚至是带有创伤色彩的经历,这种情感揭露是痛苦的。 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咨询的分析是具有侵害性的。如果来访者在信任的环境下重温那些遭遇的困境,不断被看见、被正视、被尊重、被读懂,那将带来修正性的经验。 治疗师对个案进行概念化的工作,那将给来访者带来持久的改变,我们也会更有效能感。 图/pexels 这些年,我走在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与做个人分析并行下的成长路上,不断去帮助自己向内看,不断提升自我觉察能力,也帮助自己在理论支撑下不断锤炼主观性,希望可以陪伴来访一起走得更远。 咨询师能够走多远,才能带来访走多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恩每一次遇见!未来可期!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封面图源:istock 内容提供:张伟萍 排版:鹿屿 责编:璐璐好课推荐
点击 ,了解课程详细信息~Copyright 2015-2023 今日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