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今日讯!粤港澳高校如何叩问苍穹?| 湾区大学问

来源:南方+ 发布时间:2023-06-13 14:44:18

神舟十六号发射、神舟十五号返回所带来的“航天热”,与最近的天气一样热力十足。

近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酒泉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而就在一周前,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相关资料图)

神舟十六号的3位航天员中,有一名非“科班出身”的飞行员,他就是我国首位飞天的载荷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

像桂海潮一样来自高校的科学家们,也是探索太空的一支劲旅。背靠大海的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如何仰望星空,叩问苍穹?

此次随神舟十六号一起“飞天”的,还有一批特殊的“旅客”——陇黄大豆,由香港中文大学的卓敏生命科学教授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汉明团队研发。

在大豆种子返回地面后,团队将对其进行细致分析,借以了解大豆种子在太空特殊环境下的诱变机理,并筛选出更优良的大豆种植品种,以提升国家的大豆生产潜能。

就在5月10日,他们已经通过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搭载了大豆固氮菌菌株“根瘤菌”,抵达中国空间站“天宫”。这也是香港首个于太空进行空间搭载实验的农业研究项目。

深空环境,辽阔神秘,充满变数。

种子在搭乘航天器遨游太空时,会经历微重力、太阳黑子爆发等特殊环境,加速诱发基因变异,有望获得新的性状。

华南农业大学也是航天育种领域的佼佼者。我国航天育种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落户华农。该中心先后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空间站、探月工程等开展了多次空间诱变育种试验,培育多个植物新品种。

三年前,嫦娥五号搭载着40克“航聚香丝苗”水稻种子飞向月球。历经22天21个小时、76万余公里的“环月旅行”,这批太空稻种顺利返回地球、回到广东。这是我国水稻航天育种首次完成深空诱变试验的搭载。

华农试验田内,研究人员对成熟的“旅月太空稻”进行取样,每一株“太空稻”都有自己的专属编号。资料图片

在华农,不只有水稻种子享受过“太空旅游”。就在一年后的2021年,华农再次遴选水稻、茶、花生、南药等16份共计430克材料,参加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航天育种搭载试验。

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送种子去太空?

仰望星空的背后,其实是为了更好地脚踏实地:航天育种,为我国解决种质资源“卡脖子”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一条前景广阔的道路。

如今,多个植物品种的“飞天”种子已在岭南大地上播种、发芽、生长、收获。经过数代培育,这些种子形成稳定优良的新品种,实现大规模种植,并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仰望星空,宇宙还有太多奥秘,让人类为之着迷。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大质量天体运动,会导致时空扭曲,并产生如涟漪般的引力波。探测引力波,将能揭开许多宇宙的奥秘,而这一过程中发展的技术,也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

中山大学的“天琴计划”,便为此而生。201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原校长罗俊提出空间引力波的探测计划“天琴计划”。

这一计划将于2035年前后在约10万公里高的地球轨道上,部署三颗全同卫星,构成边长约为17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星座”,建成一座空间的引力波天文台。

“天琴一号”模型。

借助探测到的引力波数据,“天琴计划”开展基础物理、天体物理及宇宙学的前沿研究。

“天琴计划”分“0123”四个步骤,如今已经走到了第“2”步,“天琴二号”技术试验卫星项目正在顺利推进,预计将于2026年初具备发射条件。

这一计划还精确测出月球表面五组反射镜的回波信号,使得我国成为第三个全面测得月球表面反射镜的国家;发射的“天琴一号”卫星,利用在轨高性能惯性基准测量数据建立了15阶次地球重力场模型,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自主探测全球重力场的国家。

在中山大学外,不少粤港澳高校也将科学探索的视角对准浩瀚宇宙。

宇宙中,绝大部分物质都无法被直接观测得到,它们由物理标准模型所无法解释的粒子组成。按质量计算,这些粒子占据了宇宙质量的85%,被称为暗物质。

香港大学物理学系的天体物理学家团队,与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专家合作展开研究,发现暗物质并非由大质量粒子组成,而是由能像波一样穿梭于太空之中的超轻粒子组成。

相比于时空都接近于无限的宇宙,人类的生命何其短暂。逐梦星辰,更需要耐下心来,培养出一代代心怀星辰大海的专业人才。

在“天琴计划”落户的中山大学,天文学科可谓历史悠久。1927年,中大就创办了国内首个天文学系,两年后又在今广州越秀山修建了中大天文台。

近10年来,中大天文学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成拼图:2013年,复办了天文学科;2015年,中大物理与天文学院珠海校区成立。2019年,天文系复办揭牌,招收天文学本科生与研究生;2022年获批天文学博士点……

目前,中大物理与天文学院有两大国家级研究平台——天琴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一个省部级平台——广东省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重点实验室;重点发展引力物理、天体物理、量子物理3个研究方向。

成立于2017年5月的中大航空航天学院,则是中大深圳校区首批建设的工科学院之一。该学院以“天琴计划”、新型空天飞行器、航空航天器载荷装备等研究计划为牵引,重点发展先进航天器平台技术与载荷技术、临近空间和高超声速飞行器关键技术、空间推进技术等学科方向。

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吴志刚(左二)带着学生,开展火箭回收试验。

除中大外,不少粤港澳高校开设了天文、航天、空间科学等相关专业,致力于培养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人才——

南方科技大学于2017年成立了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旨在建设国际化的、一流的地球与空间科学人才培养与科研基地,培养具有足够能力解决未来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科学问题的学术领军人才与管理人才;

2022年,广州大学新增天文学招生专业,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及天文教育与科普所驱动的天文人才需求,致力于培养掌握天文观测和数据分析技能的宽口径拔尖创新人才。

设立在高校的科研机构,也是探索空间奥秘的主力军。

不久前,首颗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成功发射。这是国际首颗低纬度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科学探测卫星,将为人类长期研究地磁场的演变提供观测数据。

“澳门科学一号”项目落户于澳门科技大学。能成功发射这一卫星并开展后续研究,离不开该校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撑。

这一实验室于2018年10月揭牌,是中国天文与行星科学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行星内部结构、行星内部动力学、行星表面物理、行星地形地貌等。

实验室为“澳门科学一号”增设了卫星地面站及数据分析中心,回传数据相关处理分析工作也将在澳门进行。

未来,大湾区的科学家也有望如桂海潮一般真正飞上太空。

去年9月,国家启动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并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10余名来自香港、澳门地区的人员进入复选。今年6月,他们将到内地进行二次选拔。这些人中,就有来自香港高校的候选人。

探索太空,粤港澳高校步履不停。

南方+记者 汪祥波 李秀婷

标签:

Copyright   2015-2023 今日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